破“五唯”后,评价标准怎么立

来源:重庆高教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嘉宾 张家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林上洪?宁波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海生?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社编辑、《重庆高教研究》信息部主任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嘉宾

  张家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林上洪?宁波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海生?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社编辑、《重庆高教研究》信息部主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方案》印发一年来,全国各地各高校取得了哪些改革成效?面临哪些阻碍?又该如何化解?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与三位专家展开对话。

  1、破立并举:教育评价改革在路上

  记者:《方案》印发一年来,高校破“五唯”效果如何?有哪些教育评价改革举措正在落地?

  张家勇:一年来,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政绩观更加端正,教育功利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开始扭转,良好的教育生态正在形成。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更加健全,高校分类评价迈出坚实步伐。

  张海生:众多高校由开始的观望到积极制定各种政策以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尽管前期有些迷茫、慌乱和无从下手,但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很多改革措施也已经落地实施或在路上。例如,很多高校已经不再简单将论文发表与科研奖励直接挂钩,更加鼓励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投稿,鼓励发表“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和“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就是为了破除唯论文数量、唯影响因子等顽瘴痼疾,引导科研人员更加注重论文质量,发表扎根中国大地的高质量论文。

此外,各省市高校也对教师职称评聘条件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以往只重视论文数量而轻论文质量、只重视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等弊端,积极探索在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中实施科研成果代表作制,科研成果不再是唯一条件,更加凸显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因而评价的指标更加全面、多维和立体。

近期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破五唯”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论文投稿积极性产生多大影响,有明确影响的调研比例仅占11.70%,学科认可度和满足学校年度考核依然是科研人员投稿时选择目标期刊的主流因素。可见,破“五唯”使高校科研人员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林上洪:一年来,《方案》中明文规定的“严禁”“不得”事项大部分得到落实。如高校按论文数、项目数来计算绩效工资的做法大都按下了停止键;此前在职称评聘中设置国(境)外学习经历限制条件的高校一般也做了制度修订等。从“破”的角度来看,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对教育评价理念的普及很有好处。但是教育评价改革“破”易“立”难。一些按下停止键的“破”,在没有后续监管政策的情况下,可能只是暂停键;一些被“破”的不良教育评价方式可能会改头换面、变相再生;另外,高校聘期考核一般三年或四年为一个周期,在整体评价框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按文件要求进行的“破”属于修补性质,是否能够完全贯彻政策精神,有待进一步观察。据媒体报道,黑龙江、湖南等地陆续出台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可以预期,破“五唯”效果将在政策层面得到进一步保障。

南开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智慧教室。新华社发

  2、破易立难:高校评价改革任重道远

  记者: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高校在教育评价改革中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梗阻?

  张家勇: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艰巨,第三方评价发展迟缓,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评价市场,基本供求关系不是由市场决定,很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使理论、技术、资本、服务等评价要素的生成、发展与配置。同时,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进展缓慢,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评价办法有待细化,面向教育教学和一线教师的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尚未面世,精简人才“帽子”工作面临较大阻力,学分银行制度仍处在创制阶段等。

  林上洪:

文章来源:《重庆高教研究》 网址: http://www.zqgjyj.cn/zonghexinwen/2022/0426/478.html



上一篇:厉害了!又一所985大学落户重庆,高等教育资源
下一篇:96个志愿填报如何建立起合理的梯度?看志愿填报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 | 重庆高教研究编辑部| 重庆高教研究版面费 | 重庆高教研究论文发表 | 重庆高教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重庆高教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