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后,评价标准怎么立(2)

来源:重庆高教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就高校而言,存在的问题不少,如内外部评价生态差异问题,教育评价周期偏短、缺乏长效机制问题,教育评价中缺乏上下绩效沟通的问题等。教育评价改
就高校而言,存在的问题不少,如内外部评价生态差异问题,教育评价周期偏短、缺乏长效机制问题,教育评价中缺乏上下绩效沟通的问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五唯”是治标,“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才是治本。

以高校外部评价影响学校内部教育评价导向为例,在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活动中,各种排名不仅客观存在并且蓬勃发展,如学科、专业、师资、获奖、项目、论文、论文被引等诸多排名,对高校及其利益相关方产生广泛影响。再如,教育评价中的亮点导向问题,突出表现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视宏观标志性成果不考察微观基础性细节;同时也表现为锦标赛思维,片面追求提高但不重视普及,重视成果包装申报不重视成果培育。

  张海生:破除“唯论文”,并不是不要论文。在破“五唯”后,据观察,一些所谓学术大牛,不仅没有减少发文数量,更有甚者,比以往的发文数量更多了,导致“学阀”林立,这对本就“僧多粥少”的学术期刊发表承载力无疑是“雪上加霜”,也间接挤压了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当然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既有部分学术大牛的主观意愿,也有期刊评价裹挟下的被动选择——期刊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度、下载量、被引频次和转载率,为了博得学界关注和社会大众眼球,不得不只在乎其“名”。

此外,在与青年学者的交谈中也发现,虽然要破“五唯”,但还是要争取多发表,通过不断在学界“露脸”,以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众多青年学者,尤其是正面临非升即走的青年学者,不得不将时间精力用于发表论文上,以应付周期评价考核。一位面临考核的青年学者坦言,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下,论资排辈、关系网络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学术质量本身。如果教育评价改革不能将这种不正之风,将关系、人情等因素排除在外,中国的学术发展就很难有真正的突破;如果教育评价改革不给青年学者更多发展空间,中国的学术发展就很难有持续性和发展后劲。

南开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智慧教室。新华社发

  3、破旧立新:发挥政策协同效应

  记者:应当如何推进《方案》的有效落实?

  张海生:《方案》的有效落实必须辅之以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和体系化,发挥政策整合的协同效应。为此,在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教育评价改革的复杂性特征,树立系统性改革思维,通过政策的协同性和体系化设计,借由制度化的途径来实现教育评价改革的真正落地。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对标国际标准、明确服务面向、现代科技赋能和系列创新实践等方面协同推进。

  记者: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如何提高?

  张海生:对标国际标准,就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主动与国际接轨,体现世界水平。比如对学者的学术评价,国际通行做法是实施代表作制,并通过国际匿名同行评议来确认学术质量和知识贡献度。明确服务面向,就是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为主要动力,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且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评价理念,以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原动力。

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在图书馆看书学习。陈胜伟摄/光明图片

  张家勇: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急需在教育督导、考试招生制度、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密集型评价新范式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比如,在信息时代,有必要探索数据密集型评价新范式,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最新成果,构建全链条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数据平台,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考试测量工具,强化教育评价的人文、责任和伦理意识,根据学校办学增值非线性的特点,科学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增值系数,收集学习者认知和非认知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和分析,全面准确掌握学生生活习惯、学校环境和学习状况,真正形成科学、实证、真实、客观、精准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描述、判断、建构、解释功能。

  林上洪:《方案》中提出“加强专业化建设”的保障措施,重点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第三方机构培育尚在起步阶段,现存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机构如武书连排名、邱均平排名、校友会排名等规模小、营利性,较少有公益性、有规模、有国际影响力的评估组织和机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引导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组织与机构。培育绩效评价机构应当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智库的基础作用,依托专家团队,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共同体,以价值目标引领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活动。

文章来源:《重庆高教研究》 网址: http://www.zqgjyj.cn/zonghexinwen/2022/0426/478.html



上一篇:厉害了!又一所985大学落户重庆,高等教育资源
下一篇:96个志愿填报如何建立起合理的梯度?看志愿填报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 | 重庆高教研究编辑部| 重庆高教研究版面费 | 重庆高教研究论文发表 | 重庆高教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重庆高教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